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

图片

遂昌县人民政府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印发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遂政发〔2008〕121号
索引号:2662104/2009-64043 生成时间:2009-01-13 09:54:41 发布机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遂昌县人民政府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印发


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上游,界于长三角经济圈与闽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区。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8.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6879元,迈入了人均GDP2000美元的门槛,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7.4:42.6:30.0转变到2007年的14.4:47.9:37.7。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资源要素相对短缺、支撑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遂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把生产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突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瓶颈双重压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浙江省先后编制完成《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并继续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丽水市出台了《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1030”工程建设,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和园区生态化改造、生态乡镇等四个方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抓住国家、省、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战略机遇,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县域循环产业链构建,对实现遂昌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丽水市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丽水市节能降耗推进计划(2006-2010年)》,以及《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遂昌县域发展总体规划》、《遂昌生态县建设规划》、《遂昌县生态功能区规划》、《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遂昌县矿产资源规划》、《遂昌县电镀行业发展规划》、《遂昌县热电发展规划》等编制。


规划范围包括遂昌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8~2010年,展望到2015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1、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遂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增长粗放、结构失衡、环境成本较高的发展模式,从更高层次确立全县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和发展路径,走出一条符合遂昌比较优势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遂昌山地多、平原少,能直接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土地仅占县域面积的百分之一,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仅0.69亩,已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且灌溉水田只占耕地的33.5%,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水资源虽然相对充裕,但时空分布不均且源短流急,利用率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战略性资源和生产原料大多需由外部输入。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遂昌突破资源供给瓶颈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维护优越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保护和合理开发浙西南丘陵山区,形成以主要森林资源和重要江河源头保护区为重点的“绿色屏障”,赋予了遂昌在大尺度空间范围的生态保护功能。近年来,全县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按照三类水出境的功能要求,目前松荫溪可利用的环境容量已很小。发展循环经济,将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以最小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遂昌逐步走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县域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是遂昌最难以替代的区域财富,也是“富民强县”,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基石。随着县域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标准,已成为扩大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为本地企业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利条件


1、经济基础日趋扎实。


随着“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18亿元,形成了以特种纸、五金、化工、竹木加工、竹炭制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8.88亿元,茶叶、竹木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神龙绿谷高山四季豆、小忠龙藏竹笋等20个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龙谷丽人茶、石练菊米等9个产品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黄沙腰烤薯等4个产品获国家级获绿色农产品称号。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旅游业发展迅速,南尖岩、飞石岭、神龙谷、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等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开园,2007年旅游总人数达80.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1亿元。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有利于污染整治、废弃物回收等环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2、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全国生态第一市的所属县,遂昌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目前,我县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4个,“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果。累计完成创建省级绿色社区2家,绿色家庭4户,绿色学校6所,绿色企业2家,省级绿色医院1家,省级绿色矿山1家,省级绿色饭店2家。编制完成生态建设规划、生态文化县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清洁能源利用率达39.5%,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体质量大部分在二类水体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2.3%。结合县域丰富的矿产、水能、旅游等自然资源,更有利于形成相互交织的资源利用生态链,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为丰富的内容。


3、典型示范日趋增强。


近年来,遂昌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遂昌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首批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试点,部分典型企业的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元立集团集冶炼、连铸、轧材、金属制品加工为一体,产业链之长为国内之最;绿原木业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下脚料投作为燃料,实现了企业供热无煤化;遂昌金矿的原矿综合回收率达到99%以上,位列全国黄金矿山企业首位。晨峰板业的锅炉余热利用工程,永新化工的乳化炸药冷却系统安全节能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得以实施,正圆特钢、凯恩特材、池禾化工、天元板业等企业,在污染物减排、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已有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底全县COD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5783.23吨削减到5300.05吨,累计削减率8.35%;SO2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3625.74吨削减到3335.67吨,累计削减率8.00%,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4、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扎实开展行业污染专项整治,以造纸行业污水综合治理回用工程、冶金企业粉尘治理工程为抓手,在造纸、不锈钢、电镀、采掘等重点污染行业推广先进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全县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有毒有害物质等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其中遂昌金矿正式成为省级“绿色矿山”。切实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全县已有相关企业6家,全年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等达30多万吨。积极开展墙体材料改革,全面推广散装水泥,公建工程已基本杜绝粘土实心砖,使用以新墙材的新建工程已占县城新建工程总面积的80%以上。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作,茶叶、蔬菜、食用菌、水稻制种、菊米、果用瓜等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迅速,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5、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按照丽水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战略,从规划着手推进循环经济,遂昌相继编制了《遂昌生态县建设规划》、《遂昌县生态功能区规划》、《遂昌县电镀行业发展规划》、《遂昌县热电发展规划》等,制订出台了《遂昌县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遂昌县关停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工作实施意见》、《遂昌县开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检查实施意见》、《遂昌县生态县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百日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循环、产业间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以及社会废旧资源处置再生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先后开展了全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加强了对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公布年耗标煤3000吨、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名单,县政府与年耗标煤1000吨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签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政府还开展多形式宣传活动,有效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向循环型和节约型方向转轨。


(三)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不高。其中,建筑五金、竹木加工、不锈钢等支柱产业均属资源高消耗型产业,2007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为1.27吨标煤,高于丽水市0.78吨标煤平均水平和全省0.83吨标煤平均水平。此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造纸、采掘、化工等行业还是主要的水环境污染源,炼钢、热电等行业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农村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不高,布局不尽合理,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水平低,容易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


2、生态产业链尚不完整。


工业发展过度倚重少数骨干企业,且未形成围绕骨干企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主要工业行业间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对资源、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循环利用的相对封闭的产业链。建筑五金、造纸、竹炭加工、矿山综合利用等生态产业链尚属起步阶段且以企业内部循环为主,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行业技术水平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共享性信息平台建设比较滞后。农业测土测方施肥、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先进生产方式还在开发与试点之中,畜禽种养结合型产业链尚处于初级阶段,沼气使用范围狭窄。对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尚不到位,覆盖城乡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不健全,清洁生产推广力度不足,旅游生态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山区难以建设大型生态化工业园区,也不利于企业相互之间形成共生产业链,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条件和整体环境形成很大程度限制。


3、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与省内先进县(市)相比,遂昌科技教育水平相对偏低,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发展新产业的能力较弱。尽管在新型电源电池、矿产资源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的新产品,但占全县工业经济的份额极低,难以从根本上提升遂昌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县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007年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30%,除县城外的乡镇镇区生活垃圾也未全部实现集中处理,物流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快建设,生产和生活物资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


4、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遂昌作为钱江、瓯江的生态屏障作用尚未真正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促进源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未全面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跨行政区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度创新力度仍需加强。受经济发展基础的限制,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产业、经济政策的力度不够,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还不完善。环保依法行政能力以及管理体制还不能满足要求,许多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此外,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的总体部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循环经济“163行动计划”,推进企业、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发展,为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特色制造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四张“金名片”,加快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产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推动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注重生态产业链打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坚持政府、企业、公众互动。


强化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经营行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协调、规范作用,引导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全社会健康、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引导公众需求,大力培养社会公众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3、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并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率,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探索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等,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4、坚持点面结合、典型示范。


围绕遂昌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园区和企业,开展循环型产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点面结合、试点示范,带动广区域、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结合遂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功能定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切实保护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环境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三)发展目标


至2010年,基本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法规政策、统计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形成一批“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高废物利用”的典型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面构筑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奠定扎实基础;初步建成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较低、废物利用率较高的生态型工业园区;基本构建较为完善的城乡废旧物质回收利用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循环经济基本内涵与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减量、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减排、循环经济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指标,具体见表一。


 


表一   遂昌县循环经济规划主要指标


    注:由于遂晶县循环经济仍处起步阶段,部分指标尚缺2007年统计数据,本规划用“/”号标出。(2006)指文本采用的是2006年数据,特此说明。


到2015年,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体系,成为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四)行动计划


制定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163”行动计划,即围绕一个目标、抓好六大领域工作、实施三十个左右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将遂昌建设成为丽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示范县。


抓好六大领域工作。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保护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社会发展等六大领域为重点,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实施三十个左右重点项目。围绕六大领域,推进3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将责任分解到地方和部门,建立运行机制,保证工作成效。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满足必要的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形成一定投资规模。


三、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一)发展循环型工业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产业,加强小化工、小冶炼等行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限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砖瓦制造等行业的落后工艺,全面禁止生产粘土实心砖,发展非承重空心砖。对工业企业1蒸吨以下的燃煤工业锅炉全部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新建中小型工业锅炉和炉窑禁止使用燃煤。在工程设计、设备选型、设备招标采购中,积极选用高效节能型设备,及时淘汰和报废高耗能、低效率设备。


(2)优化升级传统工业。推广洁净能源系统、变频技术、水位反冲、热电联产等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促进金属加工、特种材料、化工、冶金等行业优化升级;引进和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及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促进竹炭制品由最终消费品向制革、治污原料等中间产品领域发展;提高冶金产业的深加工度,推动产业链重心转向成套设备、精密机械与零配件制造。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遂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优势,推动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特种材料、竹炭等四大支柱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延伸。金属加工重点拓展专用成套机械设备、精密零配件等产品;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民用炸药、造纸添加剂、涂布加工用助剂、起皱剂等产品;特种材料以电子元器件材料、电气用纸、新型电源电池、特种纸、工业用气体等产品为发展重点;竹炭产业依托现有基础,积极从日用竹炭向工业竹炭拓展,发展竹炭治污、竹炭纸竹炭制革等高新技术产品。争取到2010年,全县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以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8%以上,全县拥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企业达到30%。


2、延伸重点行业产业链。


(1)金属制品加工。


——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和附加值。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其冶炼、连铸、轧钢、金属制品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黑色金属制品加工能力。在巩固金属钉丝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建筑五金、金属结构、工具制造等新领域,力争在动力测试机械、钉丝加工机械、矿山机械、竹木加工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提高金属制品精加工度和产品附件值。


——完善循环型金属加工产业链。加快冶金行业的联合重组,逐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冶金产业联合体,促进生产过程中水、能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有效实现降耗减排。加强废旧金属等产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完善“冶炼—连铸—轧钢—金属制品加工-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冶炼--加工--废渣/氧化皮水泥建材”等物质循环链。积极延伸不锈钢的产业链,在不锈钢连铸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不锈钢下游产品,如不锈钢的管带棒材,并最终向成品不锈钢制品产业发展。加强对金属制品生产过程中电镀加工等环节的控制,将电镀行业镀槽废渣、电镀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提供给有色金属提炼处理公司进行回收,构建“镀槽废渣/污泥---回收提炼重金属”的电镀污泥回收链条,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充分利用污泥、废渣中的重金属资源。重点抓好遂昌金矿的铅锌选矿改造和全泥氰化工程,在立足黄金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金产业,进一步提高成品黄金的二次加工率,在发展工业用黄金制品的同时,积极发展黄金工艺装饰品的生产业。


(2)特种材料制造。


——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层次。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进特种纸行业集聚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技术投入,重点开发机能特种纸产品,不断研发生产工业特种纸,提升镍氢电池的技术水平和产业档次。发挥竹炭的潜在功能,开发生产竹炭纸等能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有选择地培育造纸机械、造纸化工、彩印、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


——上下联结形成循环链条。构建生态型原料系统、生产工艺系统、回收系统。积极建设用材林基地,在造纸行业加快形成“造纸废水中水回用生产用水/绿化用水/消防用水”的废水再生利用系统。结合造纸工业发展,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和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造纸化学品,形成符合我县实际的合理高效的纸业生产体系。


——实行造纸行业全过程管理。针对造纸过程的生产特征,实施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切实加强造纸行业的能源节约利用,逐步实现造纸废水“零污染”排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加强治理造纸行业环境污染,实施污水资源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废纸回收工程。


(3)竹木加工制造。


——提高竹木精深加工水平。充分发挥遂昌竹木资源优势,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先进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开发附加值高的薄型、超薄型高密度纤维板,开展后续加工,发展家具制造和地板加工等木材加工业,提高竹木原材料利用率。依托竹炭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合作,强化竹炭制品系列开发,推动竹炭纸、竹醋液等新产品产业化。加大竹产品深加工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推进竹胶板、竹炭系列产品、竹制工艺品等系列化产品深加工,加强竹炭、竹酢液在制革、日用化工、废弃物治理等方面技术攻关,拓展市场,加深加粗整个竹炭产业链。加强原料林基地建设,逐步实施“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地利用县外、省外原材料发展竹木制品加工,适时考虑境外开发,确保竹木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在竹木加工、竹制品制造业中构建“次小薪材/下脚料纤维板/木屑热能”、“废旧家具/竹胶板/竹炭制品回收系统--纤维板/木屑/竹炭”等多条资源综合利用链条,实现整个竹木加工制造业内部的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


(4)精细化工制造。


以乳化炸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各类民用炸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运用新型化工合成技术,大力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少的精细化工产品,拓展医药化工领域,促进精细化工行业清洁、持续发展。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水的综合利用比例,建立“废水-中水-生产用水”水资源综合利用链;通过生产环节耦合,实现原材料和废弃物有效对接,提高磷、硫、炭等化学物质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依托技术创新,回收化学废弃物。


     


 


 


 


 


 


 


 



(5)绿色食品制造。


——提高绿色农产品加工能力。依托生态绿色农副产品资源,以茶叶、竹笋、菊米、薯类、高山蔬菜、水(干)果、食用菌等为原料,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包装、脱水保鲜等新技术,大力推进深度加工,发展天然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打响“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品牌,着力培育区域经济新的竞争优势。


——强化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集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构建“农产品--绿色食品制造--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机肥/沼气”的循环型产业链。


3、重点推进县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1)促进园区生态化管理与建设。


明确工业园区的产业导向,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监督检查;审核园区内用地情况,严格执行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入园企业投资强度的规定。加快园区内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绿化水平;加快建立工业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工业区废物交换系统(WES)以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


(2)积极引导企业创建生态链。


实施余压余热发电,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开展区域供热、集中供热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闭路循环系统,构建企业间的生态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加快科技攻关,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重点打造“废渣建材”、“木屑-活性炭-废硫酸/铝渣-废水治理材料”、“废旧金属/下脚料金属冶炼材料金属”、“工业废水中水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绿化用水”、“余压/余热电力工业用热”、“竹屑/木屑/下脚料企业供热”等六条废旧物质、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3)推进产业集聚区生态化改造。


——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区。要充分回收金属制品加工所产生的金属下脚料,选取适宜区域,建立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区。推广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采用园区内集中供热、制冷和热电联产等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


——竹炭产业集聚区。以我县毛竹加工循环利用列入全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为契机,依托中国竹炭博物馆,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挖掘竹炭文化价值,增进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粗、加长竹炭产业链;制定和完善区内高能耗企业的用能管理制度;建立区内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实现竹屑、下脚料、细碎竹炭、竹料灰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电镀发展区块。以县工业园区大桥、上江、金岸区块为重点,加强投资强度、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管理,禁止含氰电镀、六价铬电镀等污染严重的工艺,推广无氰电镀、真空离子电镀等低污染的先进电镀工艺,禁止新建、迁建生产工艺、设备落后、污染大的土法、手工电镀企业进入加工区。积极采用机械化生产线,生产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应达到后续废水分流、分质处理要求。按照危险固体废物要求妥善处置电镀废渣、污泥,回收其中Cr、Ni、Cu、Zn等贵重金属,使之成为金属制品加工的重要配套产业。


4、推进其它园区生态化建设。


以大柘、石练等地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重点,合理设置进园门槛,逐步关停化学原料生产企业,对入园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通过原料预处理中心,提高生产集成度、资源和设施可利用效率和污染可控度。加强园区内以竹木加工为主的工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建立“生物质废弃物-有机肥/沼气”循环链条;完成农产品加工污水的处理及管网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加大清洁生产投入,推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核。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加大清洁生产宣传力度,通过各个渠道、利用各种资金推动清洁生产。大力推行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和企业生产集约化、清洁化。选择造纸、化工、建材等领域,开展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工地等系列绿色工程;组建清洁生产专家库,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把清洁生产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在进行新建、改建(造)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艺设备、废弃物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评价意见。


(二)促进循环型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整合优势生产要素,大力推进构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生态与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绿色”为导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充分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着重建设绿色名优茶、竹笋、高山蔬菜、草腐菌、杂交稻制种、水干果等六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改进种植和施肥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遵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品质的各项检测和绿色农产品的论证工作。逐步推广有机肥、可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数量和范围,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排放。在栽培技术、品种培育、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为延长和加粗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奠定技术基础。


2、发展循环型林业。


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蓄积量,完善山林采伐管理制度,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继续推进森林资源流转工作的推广,开展林权融资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扩大林权融资规模,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条件下,积极开发用材林、药用林,充分挖掘林地的经济价值。加强林业的二、三产业发展,合理开发森林公园,适度控制木材加工业过快发展,使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展林业的经济增值空间,降低木材采伐频率。


3、推进生态养殖模式。


出台《遂昌县畜禽养殖业禁养区划》,完成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搬迁计划,鼓励原生态养殖。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通过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和途径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秸秆养畜,畜粪尿还田,争取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推广高标准生态水产养殖,利用有机、植物、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养殖技术,减少水产药物使用量。


(三)推进循环型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


按照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要求,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以培育和发展。深入挖掘森林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鼓励发展以田园、水体、苗木种植区等为依托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逐步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依托森林公园、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中国竹炭博物馆、湖山温泉等旅游资源,完善“黄金工业旅游、温泉养生旅游、高山度假旅游、文化科普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五大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加快湖山区块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开发,以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温泉、休闲、运动、观光等为特色,建设休闲度假、特色体育运动、峡谷观光、生态农业等有机融合的休闲度假天堂。进一步打响“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品牌,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


合理把握旅游景区开发速度,对地处水库上游、水源地的旅游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农家乐”等散点状旅游项目加强管理,防止旅游污染呈面状发展。积极通过宣教与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增强旅客环保意识,合理确定保护范围和环境容量,适度控制旅游接待人数,把旅游业发展对景区环境的影响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内。


2、绿色物流业。


着力发展绿色交通,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推广物流运作中的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等,培育壮大一批绿色物流企业。发挥物流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对金属加工、竹木加工、特种材料等企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通过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进行分类、拆解、资源化等工作,将可被重新利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返还生产企业进行再利用;无法被利用的零部件等通过塑料、金属再生企业重新生成原材料,返回到企业进行再生产。同时,对金属加工、化工、特种材料、竹炭等行业的原材料和成品的“大进大出”、参与区域性大循环提供物流支撑。建立统一、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系统电子支付网络,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加强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的有效组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降低车辆空驶率。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


3、环境服务业。


建立以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旅店、绿色商店,促进生态旅游营销业、酒店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大量使用环境友好的生态环保产品替代传统的难降解、难回收、污染大的产品,并促进其提高回收利用率等,提升绿色形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


4、信息服务业。


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替代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科技信息咨询体系。积极推进连锁、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交易方式由传统“三现”交易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四、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1、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


在优化用地布局的同时,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际线和山区城市绿色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市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2、继续严格实行土地利用的控制指标制度。


严格土地供应,继续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工业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用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停止供地;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全部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进行供地。


3、加大工业用地节约力度。


认真落实《遂昌县加快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积极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企业,原则上不单独供地,统一入驻工业园区的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工业企业厂房建单层厂房,禁止工业用地闲置。开发区内严禁擅自在工业、仓储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禁止随意改变工业厂房的使用性质,从事办学、酒店等经营性活动。对工业用地项目,将绿化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防止以绿化为名建造“花园式”工厂,浪费土地资源。


4、节约和集约利用农村土地。


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制定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各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修复和地力培育,提高耕地质量。加快采矿区的复垦将废矿治理与土地利用、土地复垦和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宜林则林,宜耕则耕”。通过平整及复垦矿区场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不仅可以改进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县的可利用土地面积,缓解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完善农业灌溉渠系,通过改造耕地和发展滴灌、微灌等实现田间灌溉节水,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的科技成果,促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把编制、下达用水计划、定额作为引导节水型产品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限制和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积极开展企事业单位的水平衡测试工作,解决不合理的用水环节。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冶金、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取水,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重点抓好精细化工、特种材料两个行业节水工作。


(三)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1、积极推广利用可再生和绿色能源。


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在县城实施“禁燃区”计划,限期拆除小锅炉。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快和扩大天然气的利用,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继续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根据《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鼓励农村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继续大力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合理引导小水电发展,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集中供气或发电,加大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利用推广,尤其是我县具备一定优势的水力发电项目。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


对企业大功率电动机采用变频调速技改给予支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大力推广绿色照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开发和推广节电新技术、新工艺,颁布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工艺和设备名单。对重点耗能企业,督促建立节能管理组织体系;引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协议的试点工作,通过新型的机制提高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四)推进原材料节约利用


以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大力节约钢材、木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原材料。鼓励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计,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等信息技术,严格原材料消耗定额,落实节奖超罚措施,促进原材料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强木材加工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落实对利用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生产规模。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对于木材等易耗材,可以推广使用新型的材料进行替代。在生产过程中,鼓励企业研究采用新型的材料节约紧缺资源。


五、建设循环型社会


(一)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


1、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和扬尘污染控制,淘汰部分实心烧结砖企业;以冶炼、特钢等产业产生粉尘、烟处理为重点,对4吨以上煤锅炉全面实施脱硫除尘工程,脱硫效率在50%以上,严格控制酸雨污染。


2、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加大对化工、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企业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24小时在线监测,严格执行企业达标排放。强化污染限期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或限期治理,对限期内再不达标的坚决实施停产治理。大力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实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现阶段要求区园内企业的污水预处理达标后,统一纳入城市管网处理,远期筹划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实现县城“雨污分离”,进一步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如果条件允许,在中心乡镇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力争至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以上。


3、完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


制定垃圾的收集、存储及运输方案,建立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分选系统、资源化利用系统,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善村收集、乡(镇)中转及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完成各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并逐步将垃圾收集系统延伸到各个自然村,使各乡镇均建有大中型压缩式中转站。


4、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以再生金属、废纸、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微循环和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废旧轮胎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积极建设循环型城镇


1、构筑循环型城镇。


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型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循环型城镇建设的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工业企业,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捷便利、舒适清洁的城镇交通体系。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镇能源体系,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2、建设循环型社区。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新建居民住宅全部符合采暖、保温、节材等节能建筑新标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住宅小区及配套设施尽可能采用自然光或太阳能照明。建立社区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在居民中提倡绿色消费,奉行俭朴、节约的文明生活,尽量减少一次物品的使用,多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原材料,提高绿色产品的购买率。


(三)加快建设循环型农村


1、加强生态乡镇建设。


加快镇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问题;加大绿化力度,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切实改善和保护乡镇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区域乡镇建设,开展街容街貌整治,注重乡镇与环境的协调;加强乡镇生态环境管理,加大工业与农业污染治理力度,力争至规划期末80%以上的乡镇达到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坟力度,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2、建立农村多级循环体系。


建立农村区域内部循环体系。实现人畜粪便和秸秆的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化肥、农药、农膜的减量化使用,生产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以中心镇为核心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具有城镇特色的生态系统,使农村生产生活中垃圾、污水与乡镇企业污染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充分考虑城市、镇(区)、农村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产品尽可能经过初级加工处理,产生的垃圾就地还田。农村产生的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


3、建设农村绿色住区。


禁止焚烧秸秆,采用腐烂还田、作饲料、制沼气、制作纤维板等方式加以资源化利用。有机垃圾采用喂养牲畜、集中腐烂作为有机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废织物、废塑料、废金属、废橡胶、碎玻璃等进行集中收集、回收利用。农药用具、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实行强制性回收。减量使用化肥、农药,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生物农药,减少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对粪便污水加以处理,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


六、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局,负责制定全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统筹协调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形成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机制。


逐步健全由分管领导负责、发改局等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行业协会和典型代表企业配合的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有关体制机制、政策、规划和工程技术等进行衔接,共同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机制。


3、尝试推行“绿色招商”。


以县工业园区为重点,针对工业功能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定位,从分析产品生产工艺链入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进行“补链引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结构。


(二)完善政策支持


1、提供资金保障。


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服务采购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环保新机制推广、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等。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开拓国内外融资、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内外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2、落实项目推进。


结合《遂昌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制定县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将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扶持补助,并在土地供给等环节上给予优惠对符合《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的清洁生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和审批。


3、加强制度建设。


结合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乌溪江库区和钱塘江上游地区的下山移民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助等为重点,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争取给予重点政策支持。在《遂昌县人民政府推进森林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流转信息的采集发布、林权抵押贷款以及森林资源保险等工作,形成森林资源流转长效机制。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加大实施峰谷电价力度,对高能耗行业中属于淘汰和限制类的项目严格实行并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制度;实行高耗能、高污染新上项目审批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单位GDP能耗、水耗、COD排放等指标公报制度,实行有差别的能源、供水、排污等使用收费制度,引导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实行地价与工业投资强度挂钩制度。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的上网电价将实行还本付息、合理回报的价格政策,并对利用国内发电设备的电力项目定价给予优惠。


(三)加强考评体系建设


1、探索完善考核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循环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借助国家、省市连续出台的相关技术导则(规范),逐步探索符合遂昌实际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及相关统计制度,将循环经济建设,特别是节能降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目标考核督查。


2、推进考核体系的贯彻落实。


逐步建立健全奖惩与监督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对各镇、街道、县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中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弄虚作假,并产生严重资源环境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3、加强政府机构表率作用。


县各级政府机构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公务活动中,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机制,坚持无纸传输、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节材,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范围。


(四)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1、优化价格杠杆机制。


通过合理增加污水、垃圾处理费,排污权拍卖,排污收费返还,加强污染排放实时监控、清洁生产节支增收示范等途径,逐步把发展循环经济变成企业自觉行为。


2、强化金融信贷支撑。


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申请银行信贷和国家专项资金,进行设备租赁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3、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五)强化技术支撑


1、组织关键或共性技术攻关。


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适合遂昌实际的新型电源电池、建筑保温、污泥、沼液沼渣等领域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和攻关。在特种纸、五金、化工、竹木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或热电冷联产技术、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等节能技术(产品)。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


2、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循环经济技术的有关信息,建立循环经济技术转让市场,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扩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循环经济咨询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与省内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积极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平台,构建高效多元的循环经济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3、拓展对外合作领域与渠道。


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示范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成熟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的推广应用。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六)建设生态文化


1、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要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定期举办公益性循环经济培训班。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资源环境形势,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对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2、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出台鼓励公众参与的政策,采取经济措施,对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积极提供公众行动的机会和条件,促使公众逐渐形成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使社会公众有澳门英皇娱乐_欧洲杯押注软件下载-任你博专家推荐的机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认购“绿色电力”。


3、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反对忽视生态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鼓励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与生态文化建设,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氛围。


 












主题词:经济管理  规划  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


县法院,县检察院



遂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1215印发

附件:
附件: